挽联:
踏遍茫茫大漠接续西域前世魂 心系巍巍天山笔耕新疆今生情
杨镰先生一路走好!
一位用心行走、用情抒写、满怀与新疆六十个约定、深度游走新疆的学者,以这种方式向世界告别,世界无法接受!转此文缅怀杨镰老师!
一位用心行走、用情抒写、满怀与新疆六十个约定、深度游走新疆的学者,以这种方式向世界告别,世界无法接受!转此文缅怀杨镰老师!杨老师一路走好!
3月31日下午6点,在昌吉州木垒县发生一起车祸,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名西域学者杨镰身负重伤,不幸在送医途中去世,享年69岁。4月4日,200多位杨镰先生的生前友好在乌鲁木齐燕儿窝陵园送别这位与新疆有着深厚情谊的老者。
杨镰,1947年生人
父亲杨晦1899年生,辽宁辽阳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是“火烧赵家楼”的直接参与者。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一级教授。
杨镰的父亲杨晦
1968年,21岁的杨镰作为北京知青,被分配到了哈密伊吾军马场。在这里做了4年牧马人。
1972年,杨镰经推荐进入新疆大学学习。1975年毕业至1981年,在乌鲁木齐六道湾煤矿工作。
1982年,一直身怀学术梦想的杨镰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生。离开了曾经挥洒14年青春岁月的新疆。在社科院文学所,他的研究方向是元代文学,还出版过一些专著。
有句老话:“失去之后才会想念”。杨镰离开新疆之后,他才发现自己的心已经留在了新疆。1983年,杨镰在《当代》发表的《走向地平线》获得中篇小说奖,稿费之外还有800元的奖金。杨镰拿着这多出来的800元立即重返新疆,骑自行车或者搭便车完成了一次环游塔里木。
从那时开始,杨镰用他自己的话说“寻找各种理由重返新疆”,至今已返疆35次。这次他在木垒县遇难,是他准备到伊吾县探访新疆解放期间伊吾保卫战,结果没想到途中出了车祸,不幸遇难。
说起杨镰这个名字可能大家不熟悉,但是你如果到新华书店,在新疆类图书里,那些深红色硬壳封皮的新疆探险类图书,什么斯文赫定、斯坦因等国外探险家关于新疆探险的书籍十有八九是杨镰主持编译的。这项工作杨镰先生做了几十年,现在出版的“西域探险考察大系”已经达到300多卷。
除了编译工作,杨镰在考古方面也成绩斐然,2000年,杨镰带领中国社科院科考队重新发现了楼兰王室的墓地——小河墓地,被誉为当年考古学界的重大发现。
小河墓地被世界考古学界认为是中亚历史和考古上沙埋文明中最难解的千古之谜。20世纪初由罗布猎人奥尔德克首次发现。1934年,瑞典考古学者贝格曼 (F.Bergnm)在小河墓地发现了他认为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木乃伊”,这些木乃伊通过鉴定被认为是“印欧人种”。1939年,他在斯德哥尔摩发表《新疆考古研究》一书,对他在小河流域考古调查及发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小河5号墓地宏大的规模、奇特的葬制、以及所蕴含的丰富的罗布泊早期文明的信息,引起了世界各地学者的广泛关注。
自那以后,小河墓地就在沙海中神秘地消失了踪迹,中国学者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寻找这处古代遗宝进行了不懈努力,直至2000年12月11日,才再次出现在国人面前。小河墓地的惊世再现被誉为中国考古工作者“迎接新世纪的最新发现”。
小河墓地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罗布沙漠中,东距楼兰古城遗址175公里,西南距阿拉干镇36公里。
墓地整体由数层上下叠压的墓葬及其它遗存构成,是平缓的沙漠中突兀而起的一个椭圆形沙山。沙山高出地表7.75米,面积2500平方米。发掘前,沙山表面矗立着各类木柱140根,在墓地中部和墓地的西端各有一排保存较好的大体上呈南北走向的木栅墙, 以中部的木栅墙为界可将墓地分为东西两区。整个墓地犹如一只插满了筷子的馒头。
2005年3月杨镰发现了只在楼兰古城发现者、瑞典探险家斯文· 赫定游记中有所记载、却已无人知道具体所在的“谢别斯廷泉”。
杨镰先生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这些年来,他还写作出版了多部新疆历史文化题材的文学专著。这是介绍民国第一任新疆督军、省长杨增新的著作《守望天山——杨增新与现代新疆》。
35次新疆考察,绝大多数都是野外考察,有一次杨镰曾经被困在沙漠中,甚至给妻儿录了一段临终遗言。可一旦脱困,他依然在沙漠戈壁行走。30多年来,从头发乌黑的壮年一直走到了鬓发如雪的老年,杨镰在新疆始终有做不完的课题。
这些年来,随着杨镰先生名气越来越大,主要是拍摄跟新疆、西域相关的电视片,必然要找到杨先生,他也总能拿出轰动一时的作品。
这是与央视合作的《探索发现·黑戈壁黑喇嘛》。
这部著作《最后的罗布人》也被搬上了荧屏。
69岁,还可算是研究考察的黄金年龄,杨镰先生的逝世,实在是我们新疆对外宣传的一大损失。
纪念杨先生,就到新华书店或者网上淘几本杨先生的著作吧。他的作品无论是翻译还是原著,都学术严谨,文字优美,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体验。
记者|曾晔
实习编辑|呼二毛
审稿|孙建忠
评论